【南方网报道】走上以投资换市场的“双赢之道”
2016年12月23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促进民间投资大会在南海千灯湖举行。笔者获悉,这次大会的主题围绕促进民间投资,成立了农业产业合作联盟等七个联盟。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笔者认为,这一举措正合时宜,契合了企业需求,为三地企业的投资和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底,笔者所在的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在贵州的企业正式投产,至今已成功运营一年多。投产时间虽不长,但这一投资决定亦是经过慎重考虑。
早在几年前,笔者就应贵州朋友和当地政府邀请,前去考察贵州的产业环境。历经七、八次的考察,在贵州当地政府支持下,2015年10月,广东浩迪正式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
众所周知,广东与贵州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广东产业齐全,市场完善,贵州产业发展虽相对滞后,但土地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部分地区电价便宜,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对产业有旺盛需求,加之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发展,使贵州成为一片投资洼地。
然而,机会总与风险并存,并非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都适合西向布局。以笔者的经验来看,“走出去”投资,需对当地市场情况和营商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尤其需要与地方政府进行充分沟通、获得当地政府支持。
正如笔者上述所说,浩迪在贵州投资经历了多番考察,当地政府也多次来佛山对企业进行招商和考察,在这种充分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双方的合作才得以顺利展开。当地政府不用担忧企业的投资是否只是短期行为,企业也不用担心入驻后政府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另一方面,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定位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贵州为例,除了生产要素成本低廉外,还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笔者观察中,许多“走出去”的企业原则上不缺产能但缺市场,而当地政府则对产业和产能有着巨大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双方而言,以投资换市场将是一种较好的共赢模式。
在“走出去”投资时,浩迪采取的就是这一模式。浩迪在贵州投资设立了一家从事LED生产和服务企业,除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外,更瞄准了贵州当地的城市发展需求,为当地市政照明和亮化项目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为当地政府提供本地化的城市和道路照明解决方案。以前,附近城市的照明建设和企业需求都要到沿海发达地区寻求外部照明企业的帮助,但由于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服务的企业距离远,长期服务成本很高,沿海企业在工程完工后往往不能提供及时和持续性的售后服务,这使得政府市政照明项目的持续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浩迪在贵州当地投资设厂,正以本地企业的优势来提供持续服务解决这一困境,因此不仅能更好开拓当地市场,更加能为当地政府带来贴心服务。
如今随着粤桂黔高铁经济的推进,相信三地企业合作将进一步紧密。在笔者看来,佛山企业欲到贵州可充分结合以下几个因素进行投资。首先,贵州土地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一个工人的培养成本也不算高,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能降低一部分生产要素的成本;其次贵州某些地区电力成本较低,因此耗能较大、或者能源消耗占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转移至贵州,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第三,贵州在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农业合作对佛山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商机。贵州拥有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恰是珠三角城市所需要的。
但是,由于贵州工业尚不发达,部分产业配套仍未完善,一些生产材料仍需通过珠三角地区进行配送,有时不免拉低整个生产效率,因此工业园的开发和产业联盟的进驻也较为迫切。笔者得知,在本次大会上,成立了陶瓷技术联盟、铝型材供应联盟、家具采购联盟三个专业联盟。这些联盟的成立迎合了当地市场的需求,也有助于打破企业“单打独斗”的困境,笔者也迫切希望下一步将有更多专业联盟的成立,在贵州当地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配套。
除了三个专业联盟,在笔者看来,中小企业综合征信联盟、民间资本联盟等联盟的成立亦是具有跨区域的意义。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需求也愈加旺盛,目前浩迪在贵州的企业仍是通过佛山母公司来进行贷款和筹集资金,跨区域征信系统建立,希望能进一步解决企业的当地融资问题,也希望通过联盟形成企业间的资金池,通过互相支持推动各企业做强做大。
不难看出,粤桂黔三地正通过一系列的大举动加强相互合作,作为一名企业家,笔者希望三地政府间能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这种先行沟通带来的支持,不但为“走出去”的企业进行背书,也能切合当地政策,使企业快速投产、快速出成果,营造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
链接:http://finance.southcn.com/f/2017-01/06/content_163135677.htm